这篇笔记用来记录 Linux 下常用命令和一些实用 Shell 技巧。
(@@) ( ) (@) ( ) @@ () @ O @ O @
( )
(@@@@)
( )
(@@@)
==== ________ ___________
_D _| |_______/ \__I_I_____===__|_________|
|(_)--- | H\________/ | | =|___ ___| _________________
/ | | H | | | | ||_| |_|| _| \_____A
| | | H |__--------------------| [___] | =| |
| ________|___H__/__|_____/[][]~\_______| | -| |
|/ | |-----------I_____I [][] [] D |=======|____|________________________|_
__/ =| o |=-~O=====O=====O=====O\ ____Y___________|__|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|_
|/-=|___|= || || || |_____/~\___/ |_D__D__D_| |_D__D__D_|
\_/ \__/ \__/ \__/ \__/ \_/ \_/ \_/ \_/ \_/
Linux 的归档和压缩命令
归档压缩是经常需要进行的操作,在 Linux 系统中基本上通过 tar 就可以应对大部分场景,某些特殊的场景可能会涉及 ZIP , 7z , rar 这些不同的压缩文件格式,它们需要使用额外的工具去操作,这里只介绍 tar 命令。
我们通常会使用 tar 对一系列文件进行归档打包,生成一个新的文件,但是新生成的打包文件我们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压缩。所以归档打包和压缩不是同一概念,只是它们通常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。
# 归档实例:
# 打包目录
$ tar -cvf output.tar /mydir
# -c 代表创建打包文件
# -v 代表显示详细过程
# -f 命名生成的打包文件
# 这一般是打包文件的最小操作命令,将 /mydir 打包为 output.tar
# 打包文件并进行压缩
$ tar -cvzpf output.tar.gz /mydir
$ tar -cvjpf output.tar.bz2 /mydir
$ tar -cvJpf output.tar.xz /mydir
# -j 代表使用 bzip2 压缩
# -z 代表使用 gzip 压缩
# -J 代表使用 xz 进行压缩
# -p 代表使用原来的文件权限还原文件
# 这是带了压缩命令的打包文件,以上三种压缩格式都是比较常用的
# 命名可以任意,一般保持通用的命名规则
# 解包文件
$ tar -xvf output.tar -C /mydir
# -x 代表解压文件操作
# -f 代表进行操作的文件
# -C 用来指定解压的路径
# 这一般是解压文件的通用命令,可以不指定压缩格式,tar 会自动适配
# 指定的压缩格式解压文件
$ tar -xvJf output.tar.xz -C /mydir
# 可以指定对应的压缩格式
硬盘分区和格式化
硬盘需要进行分区和格式化之后才能使用,现阶段主流的硬盘分区方式是 GPT ,小容量的硬盘和系统盘还经常会使用 MS-DOS 。常用的分区工具有 parted , fdisk , gdisk 这几个,文件系统格式化一般使用 mkfs 命令。
# fdisk 只能支持 msdos 分区
# gdisk 在 fdisk 的基础上扩展 gpt 的功能
# 推荐使用 parted ,它拥有更全面的功能
# 查看已有分区信息
$ parted /dev/sda print
# 以下命令具有一定危险,需要注意数据安全
# 设置分区表格式
$ parted /dev/sda mklabel [ gpt | msdos ]
# 新增分区
$ parted /dev/sda mkpart [ primary | extended | logical ] [ ext4 | xfs ] start end
# gpt 不区分分区类型,这里会以 Name 代替, msdos 需要用到 primary , extended 和 logical 分区
# 文件系统的标记一般可以不写
# 分区范围是必填项
# 删除某一分区, Number 代表分区编号
$ parted /dev/sda rm Number
# 格式化分区
$ mkfs.ext4 [-b size] [-L label] /dev/sda1
$ mkfs.xfs [-b size] [-L label] /dev/sda1
# 两种最常用的文件系统,参数都是相近的
# -b 用来设定最小区块大小,有1K,2K,4K
# -L 用来设置文件系统标签,用于挂载文件系统
# 速用脚本
$ parted /dev/sda -s mklabel gpt
$ parted /dev/sda -s mkpart primary 0% 100% # 这里的 primary 为分区命名,可以自行定义
# -s 用来屏蔽 parted 的交互信息
$ mkfs.xfs /dev/sda1
# 备份和还原 xfs 文件系统目录
$ xfsdump -f ~/home.img /home
$ xfsrestore -f ~/home.img /home
curl 的基本使用
curl 在 Linux 代替了浏览器的工作,经常用来调试接口。
# 经典 curl 用例
$ curl -X POST -d '{"key":"value"}' -H 'Content-Type: application/json' 'http://....'
# -X HTTP 请求方法,通常有 GET,POST,PUT,DELETE
# -d body ,常用于 POST 方法的请求体
# -H header ,定义 HTTP 请求头
# 这里列举其他常用的参数
# -b 用来设置 cookie ,常以 -b 'key1=value1;key2=value2' 的形式出现
# -k 用来请求 https 协议时跳过证书认证
# -i 用来额外输出请求的响应头,响应体正常输出
# -I 使用这个参数后只输出请求的响应头,响应体不再输出
# -x 用来设置代理服务器,用法为 -x/--proxy 127.0.0.1:8080
# -u 用来设置 HTTP Basic Authentication ,用法为 -u 'username:password'
# 将文件内容作为请求体
$ cat data.json
{
"key": "value",
}
$ curl -X POST -H 'Content-Type: application/json' --data-binary @data.json 'http://....'
# 将文件内容转换为标准输入流之后再作为请求体,这样可以多做一次处理
$ cat data.json | curl -X POST -H 'Content-Type: application/json' --data-binary @- 'http://....'
curl 结合 bash 变量使用
curl 可以结合 bash 变量,实现更灵活的 URL 请求。
# 结合 bash 变量的简单实例
$ keyA=AAA
$ keyB=BBB
$ curl -X POST -H 'Content-Type: application/json' -d '{"keyA": "'"$keyA"'","keyA": "'"$keyB"'"}' http://....
可以看到,这个过程使用了大量的 '
和 "
,可以将其细分为五块:
'{"keyA": "'
"$keyA"
'","keyA": "'
"$keyB"
'"}'
其中 '
包围的文本不会被 bash 转义,所以 {}
会以源文本的格式保留而不被转义。而变量总是以 "$keyA"
的形式出现,保证它被 bash 正确转义并获取变量内容。所以文本块就是 '
包围的部分和变量转义后的组合文本,注意 "$keyA"
和任意 '
包围的部分之间不能有空格,这样它们就会被认为是完整的 -d
选项的内容,发起请求时就不会报错了。
使用 sed 快速去除无用字符
sed 可以很简单快速去除空白行,首尾空白字符,注释行。
# 删除空白行
$ sed '/^$/d'
# 删除行左边的空白字符
$ sed 's/^[ \t]*//g'
# 删除行右边的空白字符
$ sed 's/[ \t]*$//g'
# 删除注释行
$ sed '/^#/d'
# 可能要配合删除左侧空白字符使用
# 实现上述操作基于正则表达式:
# $ 代表行尾
# ^ 代表行首
# [] 整体代表一个字符,[] 里面是字符范围
# 在上面的操作中,[ \t] 用来匹配 ' ' 或 '\t' 任意一种
# * 用来表示零个或多个字符,可以结合确定的单个字符或者字符范围使用
# 可以用来代表字符的特殊符号有:
# . 用来表示任意单一字符
# ? 用来代表零个或一个字符
# + 用来代表一个或多个字符
快速生成随机强密码
# 随机生成含有特殊字符,数字,大小写字母的强密码
# head -c 可以设置密码长度
$ cat /dev/urandom | tr -dc '[:graph:]' | head -c 24; echo
# 字符集由 tr -dc 决定,可以按需指定
# 只需数字
$ cat /dev/urandom | tr -dc '0-9' | head -c 24; echo
# 只需大小写字母
$ cat /dev/urandom | tr -dc 'a-zA-Z' | head -c 24; echo
快速转换进制
# 将数值快速转换成目标进制表示
# 十进制转十六进制
$ printf "%x" 12345
# 十进制转八进制
$ printf "%o" 12345
# 十进制转科学计数
$ printf "%e" 12345
在 shell 中使用数组
bash 4 原生支持一维数组,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使用到这种数据结构。
#!/bin/bash
# 使用之前需要先声明数组
declare -a array
declare -A Array
# -a 声明的数组是普通的一维数组, index 只能是 0,1,2,...
# -A 声明的数组是关联数组,类似于 python 的字典, index 可以自由定义
# 推荐使用 -A ,因为关联数组的兼容性比较好,它可以模拟普通数组,
# 而普通数组无法实现关联数组的特性
# 数组赋值
array=(1 2 3 4)
Array=([A]=1 [B]=2 [C]=3 [D]=4)
# 或者直接定义 index 和 value
Array["index"]=vaule
# 遍历 index
# 使用 * 和 @ 均可
for i in ${!array[*]}; do echo $i; done;
for i in ${!array[@]}; do echo $i; done;
# 遍历 value ,和 index 类似
for i in ${array[*]}; do echo $i; done;
for i in ${array[@]}; do echo $i; done;
# 获取数组的元素个数
echo ${#array[*]};
echo ${#array[@]};
# 如果指定了确切的 index ,将会获取对应 value 的长度
echo ${#array["index"]};
bash 变量操作符
bash 变量支持操作符,可以基于原有值做一些快速变换。
$ var=file.name.sh
# 修改第一个匹配字符 . 为 _
$ echo ${var/./_}
file_name.sh
# 修改所有匹配字符 . 为 _
$ echo ${var//./_}
file_name_sh
# 将表达式从左到右进行匹配,删除匹配的部分,可以使用通配符
$ echo ${var#*.}
name.sh
# 从左到右进行匹配的贪婪模式
$ echo ${var##*.}
sh
# 将表达式从右到左进行匹配,删除匹配的部分,同样可以使用通配符
$ echo ${var%.*}
file.name
# 从右到左进行匹配的贪婪模式
$ echo ${var%%.*}
file
使用时需要注意 #
和 %
必须是从左或从右的完整匹配,或者是方向一致的通配符匹配才能正确删除字符。
关于这两个定义符的记忆,我建议直接看键盘, #
在 $
左边, %
在 $
右边,把它们指向 $
则暗合它们的开始匹配方向。
awk 内置函数 split()
#!/bin/bash
# awk 内置函数 split() 的用法:
# awk: split(string_to_split,array,IFS)
# 第一个参数是想要进行分割的字符串
# 第二个参数是分割完成后的变量
# 第三个参数用来指定分割符
# 实例
split("A;B;C;D",array,';')
# 执行完成后,array=['A','B','C','D']
# 值得注意的是 array 是 awk 的内部变量
awk 导入外部数据
#!/bin/bash
# awk 可以导入外部数据,通常会用来导入 shell 变量进行进一步处理
# 灵活利用导入可以实现多样的数据处理
# 导入字符串并生成关联数组:
echo 'begin' | awk -v foreign='1#A#2#B#3#C' \
'BEGIN{
split(foreign, dict, "#");
for(i=1;i<=length(dict);i+=2){
result[dict[i]]=dict[i+1]
}
}
{
for (i in result){
print result[i];
}
}'
# -v 可以导入外部数据为 awk 内部变量
# 这个例子将字符串 '1#A#2#B#3#C' 转换为字典 ([1]=A [2]=B [3]=C)
简单的循环用例
在 Linux 中经常需要批量执行命令,需要一些限制避免占用大量资源,下面提供一些简单的循环用例。
#!/bin/bash
# 限制同一时间内循环的进程数量
# 总运行次数,数据源存放在 file 中
number=$(cat file | wc -l)
# 单次并发进程数量控制
size=20
begin=1
end=$size
until [ $begin -gt "$number" ]
do
for i in $(sed -n "$begin","$end"p file)
do
{
# 主循环体,数据取自于 file
}&
done
begin=$( expr $end + 1 )
end=$( expr $end + $size )
wait
# 单次并发会在这里阻塞,直到所有进程结束
# 所以这个用例需要在循环体中加入超时控制
done
# 循环读取文件内容
# 文件内容为多行数据,每行数据格式为 X Y Z
while read A B C
do
echo $A,$B,$C
done < file
使用 rpm 进行软件包操作
rpm 是红帽软件包工具,是红帽系发行版使用的基本软件管理工具。除了安装卸载软件,它可以提供一些额外的功能。
# 直接安装已有的 rpm 包
$ rpm -ivh package.rpm
# -i 用来表示安装
# -v 用来显示详细信息
# -h 用来显示安装进度
# 卸载已有软件
$ rpm -evh package
# -e 用来表示卸载
# 升级已有软件
$ rpm -Uvh package.rpm
# -U 用来表示升级软件,这个选项会保留原有配置文件
# 查询软件是否安装
$ rpm -qa | grep package
# 这是我个人常用的查询方法,用来查询所有已经安装的软件然后再抓取需要的信息
# 查看软件安装的路径和文件位置
$ rpm -ql package.rpm
# 查询目标文件是由哪个软件所安装
$ rpm -qf filename
使用 yum 下载 rpm 包
有时候会有下载 rpm 包的需求,可以通过 yum 实现。
$ yum install package --downloadonly --downloaddir=/your/dir
# 可以只下载 rpm 包而不进行安装
# 不指定下载目录,则下载后文件保存在 /var/cache/yum/ 下的子目录中
# 如果 --downloadonly 运行失败,可能需要自行安装这个插件
配置 yum 源
yum 是 Fedora 和 RedHat 以及 SUSE 中使用的软件包管理器,它的使用比直接使用 rpm 更加方便简单。
# yum 的全局配置
$ cat /etc/yum.conf
[main]
cachedir=/var/cache/yum/$basearch/$releasever # 指定缓存软件包和依赖信息的目录
keepcache=0 # 指定缓存是否会在使用后保留
debuglevel=2 # 指定日志信息的详细级别
logfile=/var/log/yum.log # 指定生成日志的位置
exactarch=1 # 指定是否使用单一架构的软件包
obsoletes=1 # 指定是否允许更新比较陈旧的软件包
gpgcheck=1 # 指定进行安装包签名检查
plugins=1 # 指定是否可以使用插件
installonly_limit=5 # 指定允许保存的内核软件包数量
distroverpkg=centos-release # 指定用来获取系统的发行版信息的软件
全局配置基本上不用做修改,更多情况下只需要自行添加需要的镜像源。
# 参考具体的镜像源配置
$ cd /etc/yum.repos.d
$ cat CentOS-Base.repo
[base]
name=CentOS-$releasever - Base
mirrorlist=http://mirrorlist.centos.org/?release=$releasever&arch=$basearch&repo=os&infra=$infra
# baseurl=http://mirror.centos.org/centos/$releasever/os/$basearch/
gpgcheck=1
gpgkey=file:///etc/pki/rpm-gpg/RPM-GPG-KEY-CentOS-6
# rerpmleased updates
[updates]
name=CentOS-$releasever - Updates
mirrorlist=http://mirrorlist.centos.org/?release=$releasever&arch=$basearch&repo=updates&infra=$infra
# baseurl=http://mirror.centos.org/centos/$releasever/updates/$basearch/
gpgcheck=1
gpgkey=file:///etc/pki/rpm-gpg/RPM-GPG-KEY-CentOS-6
# additional packages that may be useful
[extras]
name=CentOS-$releasever - Extras
mirrorlist=http://mirrorlist.centos.org/?release=$releasever&arch=$basearch&repo=extras&infra=$infra
# baseurl=http://mirror.centos.org/centos/$releasever/extras/$basearch/
gpgcheck=1
gpgkey=file:///etc/pki/rpm-gpg/RPM-GPG-KEY-CentOS-6
在 /etc/yum.repos.d
目录中以 repository 结尾的文件会被识别为镜像源的配置文件,一个镜像源配置文件内可以配置多个 Repository ,每个 Repository 的唯一标识用 [xxxx]
表示,它们的具体内容如下:
name
是对 Repository 的描述。enable
规定对应 Repository 是否启用,可以使用这个选项屏蔽 Repository 。baseurl
是指向 Repository 的 repodata 目录的地址,里面存放了软件包和他们的依赖关系。它可以指向本地和云端,本地文件以file://
来指定,云端可以使用 http,ftp 等工具。mirrorlist
是baseurl
的一种集合形式,可以说mirrorlist
指向的是一系列的baseurl
,配合 fastestmirror 插件能找到响应速度最快的 Repository 。gpgcheck
规定是否进行签名检查。gpgkey
指定了签名检查的合法签名数据源。
现有国内网络环境下,原始镜像速度很慢,可以使用公开的国内镜像源,它们大部分提供了相关的配置方法,如果是自建的镜像源,那么至少需要自行配置 name
和 baseurl
才能正常使用。
使用 cpio 打开 rpm 文件
rpm 包可以视为一个特殊的归档文件,如果需要提取这个档案中的内容,一般通过 rpm2cpio 和 cpio 去实现。
# 常用的实例命令
$ rpm2cpio package.rpm | cpio -divm
# 以下是 cpio 比较重要的参数
# -i/--extract 展开文件
# -o/--create 生成文件
# -v/--verbose 显示详细过程
# -d/--make-directories 在需要时建立目录
# -m/--preserve-modification-time 保留更改时间
xfs 文件系统备份与还原
xfs 文件系统可以通过命令来备份和还原。
# 指定路径进行备份
$ xfsdump -f /tmp/home.img /home
# 将备份文件还原到路径中
$ xfsrestore -f /tmp/home.img /data
更新文件到 initramfs 镜像中
在 Linux 系统中,我们一般可以在 /boot
目录中找到 initramfs 镜像文件,它们是引导系统的必要组件。如果需要使用到的系统命令没有编译到镜像中,可以使用 dracut 命令进行镜像更新。
# 使用 file 命令可以看到 CentOS 7.4 的 initramfs 镜像是由 gunzip 压缩的文件
# initramfs-3.10.0-693.el7.x86_64.img: gzip compressed data, from Unix,
# last modified: Sat Mar 16 15:51:25 2019, max compression
# 以常规思路去处理这个文件
# 首先需要更改命名后缀,否则 gunzip 无法识别
$ cp initramfs-3.10.0-693.el7.x86_64.img /tmp/initramfs-3.10.0-693.el7.x86_64.img.gz
# 使用 gunzip 解压
$ gunzip -d initramfs-3.10.0-693.el7.x86_64.img.gz
# 使用 file 命令可以看到解压后是 cpio 归档文件
# initramfs-3.10.0-693.el7.x86_64.img: ASCII cpio archive (SVR4 with no CRC)
# 进一步解包归档文件
$ cpio -divm < initramfs-3.10.0-693.el7.x86_64.img
# 到这一步可以完全提取出镜像内的文件
# 使用专用命令去查看镜像信息,比较推荐使用这种用法
$ lsinitrd /tmp/initramfs-3.10.0-693.el7.x86_64.img
# 可以看到基础的镜像信息和镜像内的具体文件信息
# 更新系统命令文件到 initramfs 中
$ dracut -v -I '/usr/sbin/xfsdump /usr/sbin/xfsrestore' -f [initramfs.img]
# -v 显示详细过程
# -I 需要添加到镜像中的文件列表,不同文件以空格隔开
# -f 强制覆写原有镜像,这个选项一般放在最后或者镜像文件名之前,否则可能会报错
# 这里可以省略镜像名称,会默认使用 /boot/initramfs-kernel_version.img
# 有需要可以在命令最后加上镜像文件名
# 这里添加了 xfs 文件系统的备份和还原命令,它们是需要额外安装的
# 执行 dracut 完成后可以使用 lsinitrd 检查是否成功
tcpdump 基本用法
# 使用 tcpdump 抓包
$ tcpdump -n -v -s0 -i lo port 8080 -w tcpdump.pcap
# -n 不解析域名
# -v 显示详细信息
# -s 抓取数据包时的默认抓取长度, 0 表示抓取完整数据包
# -i 指定网络接口
# port 指定抓取条件为通过 8080 端口的数据包
# -w 将抓取数据写入到指定文件中
使用 mysqldump 进行数据库备份
进行数据库备份迁移可以参考这个步骤:
- 源数据导出:
# db_name 是需要备份的数据库名称
$ mysqldump -u root -p db_name > backup.sql
备份完成后可以看到 backup.sql 基本都是由 CREATE TABLE
和 INSERT INTO
这些生成语句构成的,但是在表生成语句前一般都会有 DROP
旧表的动作,在实际操作时候应该小心。
- 导入到新的 MySQL 服务中:
# 在导入 sql 语句前应该在创建新库并且显示使用这个库
$ sed -i '1i create database db_name;' backup.sql
$ sed -i '2i use db_name;' backup.sql
$ mysql -u root -p < backup.sql
批量备份参考脚本:
#!/bin/bash
# db_names 文件内容可以通过 show databases 获取,并且应该去掉默认内置的数据库:
# performance_schema
# information_schema
# sys
# mysql
export MYSQL_PWD=mysql_password
endpoint=mysql_endpoint
user=mysql_user
port=mysql_port
basedir=/home/db_backup/$endpoint
db_name_file=/home/db_backup/$endpoint/db_names
date=`date +%Y%m%d`
date_detail=`date +%Y%m%d_%H%M%S`
cd $basedir
if [ ! -d $date ];then
mkdir $date
fi
cd $date
for i in `cat $db_name_file`;
do
mysqldump -h $endpoint -P $port -u $user $i | gzip > $i-$date_detail.sql.gz
done
一些用户授权相关的 SQL :
# create database
CREATE DATABASE dbname CHARACTER SET utf8mb4 COLLATE utf8mb4_unicode_ci;
# create user and grant privileges
CREATE USER 'user'@'localhost' IDENTIFIED BY 'password';
GRANT ALL PRIVILEGES ON dbname.* TO 'user'@'localhost' IDENTIFIED BY 'password';
FLUSH PRIVILEGES;
# alter user and grant privileges
ALTER USER 'root'@'localhost' IDENTIFIED BY 'password';
GRANT ALL PRIVILEGES ON *.* TO 'root'@'localhost' IDENTIFIED BY 'password';
GRANT ALL PRIVILEGES ON *.* TO 'root'@'%' IDENTIFIED BY 'password';
FLUSH PRIVILEGES;
添加 sudo 命令
# 通过 visudo 去编辑 /etc/sudoers 文件
$ visudo
# 添加单个用户命令的具体格式
$ cat /etc/sudoers
......
username ALL=(ALL) NOPASSWD:/usr/bin/ls
......
# 具体用户可以查看已经允许的命令
$ sudo -l
journal 日志清理
# 查看当前日志占用的磁盘空间
$ journalctl --disk-usage
# 保留最近两天的日志,删除其他日志
$ journalctl --vacuum-time=2d
# 保留最近 500M 大小的日志文件,删除其他日志
$ journalctl --vacuum-size=500M
# 可以通过 /etc/systemd/journald.conf 持久化参数
rsyslog 日志重定向
使用 systemd 的 Linux 系统中,如果不明确指定 systemd service 的日志输出,也就是在 /etc/systemd/system/*.service
文件中配置 [Service]
部分的 StandardOutput
,那么默认的输出对象应该是 journal
,一般所有的 systemd service 都可以使用 journalctl
获取到日志信息。
在 CentOS 中经常可以看到 StandardOutput=syslog
和 StandardError=syslog
的用法,此时一般可以在 /var/log/messages
中找到对应服务的日志信息,这里是由 syslog/rsyslog 所完成的工作,你可以在 /etc/rsyslog.conf
中找到 $ModLoad imjournal
和 *.info;mail.none;authpriv.none;cron.none
这两个相关的配置选项。
如果想把某个服务中的日志文件独立出来,除了服务自身实现的日志管理,可以将日志输出到 rsyslog 中再做处理,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系统运行着 rsyslog 服务并且对应服务配置了 StandardOutput=syslog
和 StandardError=syslog
。
# 简单的 systemd service 示例
$ cat /etc/systemd/system/my-service.service
[Unit]
Description=my-service
After=network.target
[Service]
Type=simple
ExecStart=my-service run
WorkingDirectory=/usr/local/bin/my-service
Restart=on-failure
StandardOutput=syslog
StandardError=syslog
SyslogIdentifier=my-service
[Install]
WantedBy=multi-user.target
# 添加对应的配置项到 rsyslog
$ cat /etc/rsyslog.d/my-service.conf
# programname 就是 SyslogIdentifier 定义的内容
# 如果没有定义 SyslogIdentifier ,则可以通过 journalctl -u my-service 查看具体的日志格式
# 根据官方文档: For example, when TAG is “named[12345]”, programname is “named”.
if $programname == 'my-service' then {
/var/log/my_service/my-service.log
stop
}
# 新增配置后需要重启 rsyslog
$ systemctl restart rsyslog.service
freeradius
freeradius 是 radius 协议的开源实现,包括身份验证,授权和统计三种协议。
# 配置 freeradius 服务端以 Debug 模式运行方便排查问题
$ freeradius -X
# 测试具体用户
$ radtest username password localhost 1812 secret
# username 和 password 分别是对应的用户信息
# localhost 和 1812 分别是 freeradius 服务器的地址和监听端口
# secret 是 freeradius 对各个客户端定义的认证信息,一般定义在 freeradius 配置目录下的 clients.conf
# 这个命令应该以 Received Access-Accept 为正常结束,否则访问即是有问题的
openldap
openldap 是实现了 LDAP 协议的目录数据存储服务,经常用来作身份验证。
# 通过 admin 用户查询某个具体用户是否存在
$ ldapsearch -h 10.0.0.1 \
-p 1389 \
-x -W \
-D "cn=admin,dc=example,dc=org" \
-b "ou=users,dc=example,dc=org" \
"(&(cn=username)(objectClass=Person))"
# -h 和 -p 分别是 openldap 的服务器地址和监听端口
# -x 用来声明进行简单认证, -W 用来声明密码内容
# -D 用来声明 bind DN ,也就是当前用户的 entry ,对应的 -W 是该用户的密码
# -b 用来声明 base DN ,也就是具体的搜索范围
# "(&(cn=username)(objectClass=Person))" 是需要执行的 filter
# 上述 filter 的目标内容是获取 cn=username 并且对应的 objectClass=Person 的对象
# 用户自行校验密码,实际上只要不返回 Invalid credentials 即可认为校验成功
$ ldapsearch -h 10.0.0.1 \
-p 1389 \
-x -W \
-D "cn=username,ou=users,dc=example,dc=org" \
-b "ou=users,dc=example,dc=org" \
"(&(cn=username)(objectClass=Person))"